烟熏的太岁 发表于 2018-9-29 11:04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家教体系。自从科举考试在华夏大地实行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就一直根深蒂固。中国的父母和外国的父母在家教上有许多不同,其中在重视程度和关怀付出上,中国的家长们是绝对不输异域的。中国家长重视子女教育,也和当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有密切关系。首先,中国人口众多。因为人口多、竞争自然就更激烈,大家都想当成功人士,都想做人上人。如果自己这一代失败了,当然就寄希望于下一代。即便这一代还不错,也希望能够继续保持。怎么才能做到这一切,当然就是让下一代学习更好、脑袋更聪明。其次,中国近几十年社会变化剧烈。改革开放让很多希望、期盼、理想出现了更大的可能性。你想拥有权势,你想谋取财富,你想收获爱情……大家都想在变化中抢占制高点。通过什么来实现呢?教育是重要的实现手段。第三,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成才观。在西方发达国家,成才观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他们更重视身心健康,顺势而为和天然自成,成好人即成才,自我感觉良好就是成功。但在中国,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才是经典的成功的代名词;实在读不出来了,才会想其他路子。但非常遗憾,虽然父母都非常尽心尽力地辅导,但往往事不遂愿甚至事与愿违。教育自有它特定的规律,结果往往是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简单盲目的、随波逐流的做法在家教中根本不会起多大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成才观,没有较强的辅导能力,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你的付出很可能只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对中国家长在教育上的付出,我们有一句流传了千百年的名言来形容:“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家教文化传统看,中国父母的价值观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父母大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高中毕业后很多家庭就断供了,上大学就靠自己勤工俭学或者贷款,最多也就是管到大学毕业。但中国的父母不光要管上大学,还要管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还要管结婚生子,还要带孙子辈。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放弃,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可以放弃,自己的社交圈也可以放弃,为孩子的幸福,父母可以贡献自己的一切。虽然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近年来孩子的绝对出生率上升很快,孩子们的竞争非常激烈。三四十年前,在县城的中小学,一个年级一般就两三个班,七八个班就已经很多了,但现在一个年级动辄就是二三十个班、三四十个班,每个班学生都在六十人以上。你在辅导,别的家长也在辅导;你的孩子成绩好,别的孩子成绩更好。闭着眼睛想想,两三千名学生站在台下,你只能看见黑压压的一片脑袋。你的孩子能够排名多少,你有多大的把握?孩子能够在这个名次稳定住,你有多大的把握?孩子的名次能够不断上升,你又有多大的把握?踌躇得意的时候往往很少,担心和烦恼却一桩接着一桩----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成绩还在慢慢地下降;孩子没有理想志向,缺乏自觉性,既不勤奋也不刻苦;孩子动手能力差,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感情淡漠、懂事迟;孩子不讲道理,凶横蛮横,破罐子碎摔;孩子小小年纪眼睛就近视了,就埋下了颈椎和腰椎隐患……还说可怜,这可怜实在有点绵长悠长啊!以前很多家教书籍里的主人公智商都很高,是所谓的神童,我们普通老百姓学不来,高攀不起。另外的一些家教书又太平常,就是一些家教琐事,意义不大,收获有限。曾利权这本家教著作是近年来众多家教书籍中少见的个性突出、论点新鲜,容易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其中一本。书中的小主人是一个普通孩子,是家教的力量作用于他,然后,他显出了有点与众不同。本书有如下一些独特性。让一个孩子跳级,这个有点不一般;城里的名校不读,把孩子转到城郊的一般学校,这个可是需要一定的胆略;一个中年父亲能够有三个子女的家教经验,这绝对也是屈指可数的。作者在本书中并没有故意的标新立异,没有口无遮拦的夸夸其谈,更没有别有用心的哗众取宠。本书把教育教理论和家教实践有机地相结合起来,既有深度,而且很接地气。虽然本书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但它绝对是他山之石,对于在家教上有远大抱负的广大父母来说,此书不可错过,阅读绝对有益。父母是可怜的,但父母也是可以骄傲的;父母可以无条件付出,但也需要满意的收获;父母付出了很多,回报最好能够匹配相当。我们付出了,不光要让学校理解、社会理解、同事朋友理解、邻居乡亲理解,我们更要让孩子理解,让他们知道感恩。孩子有了出息,这个时候,话就不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而是“荣耀天下父母心”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