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 发表于 2014-6-16 14:09

微信“集赞”不靠谱 小心被坑骗

 “参与微信活动,领取精美礼品,关注此条信息,并转发朋友圈。集赞15个,赠学书灯一个;集赞30个,赠精美卡包一个;集赞50个,赠太阳伞一把。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近日,相信不少市民都在微信圈看过类似的集赞活动,但真有这样的免费“午餐”么?巴城市民王女士最近就因为参加类似的微信集赞活动而被骗。相关部门提醒,此类骗局,消费者维权难度大,市民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泄露。
  市民反映 “免费送”变成了“抽奖”
  11日,巴城市民王女士反映,前不久她参加了一个微信集赞活动,积满18个赞免费送20寸旅行拉杆箱一个,集赞越多送的行李箱越大。王女士原本打算买个行李箱,看到有免费送行李箱的活动,她赶紧请微信好友帮自己点赞。
  “过了一会儿点开微信看,才5个赞,差着还远,又赶紧继续发信息给好友,让他们加把劲点赞。”王女士说,因为惦记着礼物,每隔几分钟就会点开微信看一下,花了四五个小时,好不容易凑了58个赞。
  集满赞后,王小姐按照要求加了活动方客服为好友,过了两天客服才将她的好友申请通过,王女士把集赞截图发给客服,并填写了个人信息,满心期待着收到免费的拉杆箱。可对方却说由于参加活动的人太多,免费赠送活动变成了抽奖活动。
  随后,对方让王女士通过另外一个链接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供了几个平台号码让她添加,并建议王女士多添加几个,每个平台都填上个人信息,这样中奖的几率大一些,他们每天会从中抽取100位幸运者。
  王女士越听越迷糊,怎么手续这么麻烦?还有说好的免费送怎么就变成抽奖了呢?她感觉自己上了当,于是没有按对方说的去做。
  王女士说,为了集赞,她让许多朋友帮忙,现在却感觉被坑了,因此想借晚报提醒其他市民,遇到这种情况多留个心眼。


     调查 “集赞送礼”活动真不少
  根据王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通过查询公共账号,找到了不少这样的“集赞送礼”活动。以巴中某婚纱摄影店推出的活动为例,集满38个赞可以换价值399元艺术照一套,而某化妆品店推出的活动中,“集赞”50个,商家即送欧莱雅高档护肤品一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集赞送礼”活动可谓是五花八门。商家承诺送的礼也是种类繁多,小到移动电源、U盘、电热水壶,大到价值数千元的洗衣机、手机,甚至港澳免费游。活动中,商家都要求用户将活动分享到朋友圈,然后“集赞”,最后将截图发给商家即可兑换。对此,经常参与“集赞”活动的王女士表示,对于这样的活动,身边有不少朋友参加。


  暗藏玄机 各种理由忽悠你
  动动手指头点“赞”,真的就能得到免费港澳四日游吗?在外地读大学的巴城市民小李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她参与了某旅行社集满50个“赞”送港澳4天3晚单人游活动,集满后李女士将截图发给活动方,填写了个人信息,满心期待着收到免费旅游的体验券。这时,一位之前参加过类似活动的朋友告诉李女士,确实能收到体验券,但不像商家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免费旅游,到达目的地后还必须接受商家的强制消费,一趟下来自己反而花了不少冤枉钱。在听了朋友的劝告后,小李才没有上当受骗。
  据了解,目前很多“集赞送礼”活动常常暗藏玄机。当消费者集满“赞”后,或被告知名额已满、时限已到、礼品送完,或被告知免费旅游还需缴纳其他费用,或骗取邮费后不了了之。


  律师说法 消费者应注意保存证据
  “这种‘集赞’营销,如果消费者上当受骗,维权会比较难。因为没有发生真正的交易和消费行为,消费者也没有付出金钱,这就很难按正常的消费纠纷来处理。”本报法律顾问冯剑说,“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在参与这样的‘集赞’活动时要注意保存证据,保留商家发出的微信‘集赞’截图,如果商家违约,可以到工商部门投诉。”
  部门建议 消费者维权难度大用户个人信息莫分享
  市工商局公平交易科王淼告诉记者,微信集赞营销模式是通过微信平台、企业和个人建立私人账户进行信息沟通和商品交易,没有进行必要的工商登记和注册程序,避开了政府的监督管理和营业税收征缴。如果微信广告涉及虚假宣传,侵害微信用户利益时,可以拨打12315投诉,但是由于目前对此类营销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消费者易陷入维权困境。因此,建议用户个人信息不要分享。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如果有集赞抽奖送礼品价值超过5000元,就可能涉嫌违法。
  市工商局提醒广大市民,盲目“点赞”不可取,贪图小利可能害了自己,可能也连累了朋友。

向前 发表于 2014-6-16 14:59

广谱了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信“集赞”不靠谱 小心被坑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