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要民俗,一边是污染,巴中的老乡到底该怎么做呢?
入冬以来,每天傍晚,65岁的退休职工宋士桓都会推开窗户,观察下面福寿苑小区的情况。“主要是担心有些居民不自觉,又开始在小区里熏腊肉。”11月19日,一切无恙,宋士桓松了一口气。福寿苑是巴中市巴州区江北街道一个人口密集的居民小区。宋士桓介绍,每年入冬后,一些居民便会陆陆续续在小区里熏制腊肉,“这种现象越临近春节越多,搞得乌烟瘴气,大家都不敢开窗。”
受熏腊肉污染之困的,不仅仅是福寿苑。一边是习俗,一边是污染。巴中如何行动?
居民难舍的习俗
巴城南池南路农业银行旁边小区有人在偷偷熏腊肉,是私自搭建的熏肉灶。”11月14日傍晚,数字城管信息指挥中心接到这样一条举报,执法队员随即前往现场,走近发现,5个居民正围坐在搭建的熏肉灶前,一位戴着手套的妇女十分熟练地将木屑、松柏枝等往火堆里添。执法队员进行了耐心劝解,几位居民主动熄灭了火堆并拆除了私搭的熏肉灶。
在巴中,熏腊肉被人们认为是“有年味”“年关至”的表现,不少家庭会在每年春节前熏制上百公斤,而地点,往往就近选在小区里。由于熏腊肉时松柏枝、木屑等未完全燃烧,导致浓烟滚滚,刺鼻呛人,污染了空气。
巴中市城市管理公众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接到的有关熏腊肉的举报件,主要涉及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两方面。据悉,烟熏腊肉形成的烟雾会与其他污染叠加在一起,形成污染“共振”。而每年冬天,由于居民烟熏腊肉造成的火灾也偶有发生,“大多是因为无人看管和未将烤箱内火势扑灭造成。”
小编随机在巴城街头采访了10位市民,大家都表示知道熏腊肉会污染空气,但有8人认为“过年没有腊肉就没有年味。”还有人表示“从超市购买熏制好的腊肉不好吃,且成本高”。
保持“巴中蓝”有压力
今年初,巴中将2017年确定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年,并将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作为今年环境保护的“一号工程”,确保2017年底巴中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按往年情况,冬季居民熏腊肉的行为会对目标实现造成不小阻碍。”
群山环抱的巴中城区,冬季大气中湿度较大,静风频率高;同时,城区建筑密度高、人口众多,都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烟熏腊肉、露天烧烤等看似是小问题,但会给“巴中蓝”造成很大压力。
入冬以来,执法人员加大了巡查力度,并利用高空瞭望系统,结合人工巡查,对熏制腊肉以及露天焚烧垃圾、废弃物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通报,并配合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时处理。“一般都是耐心劝解,情况严重的会处以50元到200元的罚款。
此外,市城管执法局局班子成员分片包干,每天现场督查、一线办公,建立微信群,动员全局职工一线锁定大气污染影像证据并上传至微信群,由专门科室负责研判、督促问题整改,今年来已有11人因工作不力被内部惩处。
寻求管理和服务的融合点
“设立腊肉熏制点,有利于消减城区四处冒烟的现象,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让习俗和环保都有处安放,找到了管理和服务的融合点。”邓林平局长说。
邓林平局长还介绍到,巴中市城管执法局联合巴州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和巴中市环保局初步设置腊肉集中熏制点7个,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多渠道向社会公布,引导群众到集中熏制点熏制,及时劝阻、查处熏制点以外的熏制行为。
11月16日,来到巴中市经开区时兴街道排垭村的一处腊肉熏制点。该点位距巴中主城区直线距离超过6公里,面积约500平方米,四周青山环绕。
“每个熏制点投资50万元兴建,燃烧物统一采购,并配备有油烟净化设备。”据经开区分局时兴大队执法人员介绍,保守估计,排垭村熏制点一天可熏制6万公斤腊肉,按每户熏150公斤算,1个点位1天能满足400户居民熏制需求,“一个月就是12000户,7个点位就是8万多户,可满足城区居民熏制腊肉需求。”
来源:巴中城管执法
熏了几十年腊肉,现在空气不好怪腊肉?这个锅腊肉不背
腊肉的习俗也是一种文化,我能理解。但是城市里烘腊肉真不应该,具体怎么办?是否规划统一地方?
尼玛 头痛医脚典型的庸政
一天就可以把腊肉熏好
66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