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扶贫考核的验收,请不要单一的只看表格
前些天回趟老家,听一位驻村扶贫的干部吐苦水,在基层碰到最繁重的工作,竟然是填表。“你们村就几百口人,哪来这么多表格填?”他告诉我,里面有入户调查表、贫困户登记表,还有贫困户信息采集表、民主评议会议记录等等。有的表格还要求一式三份,一个数据录入错误就得全部推倒重来。这是严重的形式主义!类似于“半年要评比5次,一次迎检花20万”的做法,无异于将精准扶贫异化成“精准填表”“开会脱贫”,不仅与中央对扶贫的要求南辕北辙,也浪费了基层扶贫干部精力,导致做调查研究、政策落实、问题化解等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分身乏术。
一些人之所以喜好摆弄文字数据,与混日子、不担当等为官不为问题大有关系,也与能力有限导致的落实乏力密不可分。一项工作分解为几十项量化指标,随之而来的是“月督导、季检查、年总结”,而应付督导检查,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将各类表册“往实处写”。于是,精准扶贫变成“纸面跃进”,实地调研变成“纸上功夫”。
考核过于刻板僵硬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地方为了防止驻村干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明确规定其吃住在村的时间,不仅打卡签到,还要时不时派人下去督查暗访。而实际上,驻村干部需要花大把时间往返省市县里,去争取政策和资金、协调企业找销路。
严防干部走读的硬规定,执行不好就可能束缚办事热情。我一个检察院朋友,曾经到某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天他到县局来咨询种植事宜,商谈完事情已是晚上11点多,本欲在县城休息,碍于制度规定,不得不赶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到村子里。
形式做得再认真再漂亮,也不过是形式。必须解放扶贫干部的时间,同时引导扶贫干部把精力投入到干实事、察真情、扶真贫、下真功、讲真话、报真数上。脱贫攻坚完成得怎么样,老百姓的评判最有说服力。无论扶贫督查还是脱贫验收,都不能成了“政府一家的事情”,或者成了“‘一把手’说了算”的事情。
真切希望扶贫考核验收不要再单纯地看什么报表了,要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参与到扶贫考核验收中,让村村户户的脱贫成效接受公众评判,才能更好地杜绝材料泛滥、数据造假问题,扶贫工作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精准扶贫是必须立足具体、熟悉情况才能做下来的事业,而且越到最后越需要少填些搞形式的表格,多跑点摸情况的土路,往细处落实、往实处落细。不妨以持之以恒反“四风”为契机,以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为抓手,彻底挤出基层落实的水分,切实提高脱贫攻坚战的实绩。
慎闻随笔不喜无喷
此文章可以拿到省人民日报上面发表。
说得非常对,干部都是气人的
路过
哎
如今乡镇就不是那样办了
精准填表,会义扶贫真的是很多基层的乱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