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通江七八十年代的年 有滋有味不计较有钱没钱
时间好快,稍纵即逝,过年啦!川东北通江小县城的年,别有风味,看似土里土气,那可是家的感觉,祖辈骨子里的味道,多么亲切和浓烈?走在红军城,穿梭人群中,寓意深刻的福字,红红火火的辣椒串,中国传统的红灯笼,圆润飘洒的祝福春联……无不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梦”的无限遐想和对温馨家园的甜蜜憧憬。
各大超市已是人挤人。有孝顺儿女领着年迈的父母;有喜笑颜开的情侣领着小孩,各取所得,热闹非凡。再看商家备齐的货物,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样,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
晚上,老皂角树光彩夺目,红军桥英姿飒爽,步行街灯火通明……街道两旁的榕树上缠上小串灯,黄角树枝丫挂着红灯笼、雪花片,真是五彩斑斓,银光闪闪。
70后的农村娃,看着红色通江的这一切,思绪万千,满满的记忆在脑海播放……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七八十年代的春节,天空没有烟花爆竹,餐桌上没有银鱼燕窝,但农村娃最期盼过年,才可以穿呢绒新衣,吃嘎嘎。那时候买不起鞭炮,我和哥哥在竹林砍两根竹子,在熊熊柴火上烧上一阵,再用力在石头上一击,“啪”的一声,那个高兴劲儿,让人陶醉,让人回味。
然而,父亲最怕的就是过年了,有客人来串门,给长辈拜年,这些都得花去不菲的开支,由于我们家庭姊妹多,负担重,每到过年还得去亲戚家借钱。真是“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
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农村开始为过年准备,掸尘扫屋,把屋前房后都要打扫得一尘不染。妈妈和姐姐要把家里所有的衣物洗掉,还得把厨房的餐具,从大铁锅到铁罐都要涮的通体发光。除旧迎新,要把一年的尘埃、穷运、晦气,全部清除干净。
腊月二十九,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蒸碱水馍馍、推豆腐、蒸泡馍馍、洗腊肉、煮香肠,想想那个味道,都要流口水。
大年三十,早早起床,我们就要上山打葛头(树接土的部位,包括根),为的是晚上有大火烤,烧大葛头,也叫烧猪头,为的是来年能杀大肥猪。还要到山上给猪牛采割新鲜的猪牛草,人过年,猪牛也得过年,这就是农村人与猪牛的感情。
下午,全家人去坟前祭拜,化冥币、作揖磕头,希望老祖宗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大富大贵,回家还得贴春联,好不充实。
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猪头”边,烤得满脸通红。通江农村有句话叫“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烤柴火也有寓意,“柴”即“财”。这一晚我们需要洗澡,为的是洗掉一年的晦气,还得守岁,即是“首岁”,嗑着自己种的瓜子,撒撒娇。
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我和哥哥就得在村头老水井提取一桶又一桶的“银水”,把家里的水缸装得满满,希望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银水不断,有个好收成。等我们装满一缸水结束,邻居退休工人罗叔的鞭炮声也响了起来,整个院子又开始欢声笑语。
我们会拿出香烟,给吸烟的邻居叔叔、阿姨找个遍,并送上新年的祝福,也少不了换得瓜子和糖果。罗叔还塞给我们一两块压岁钱,让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只是这些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缺衣少食的年代已成为历史,餐餐有肉吃,顿顿有佳肴,对瓜子和糖果的欲望已不再那么强烈。取而代之的是春节晚会、烟花爆竹、KTV、电影院、麻将馆等,五花八门。
如今的春节,还有过去那个味吗?只希望通江儿女不忘初心,在欢快之余,还能够跳起《红军之舞》,唱响《银耳之歌》,沿着革命先烈的脚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好。(本文作者:刘鹏,笔名 书写乾坤,字愚公,通江县兴隆乡农民,网络特约编辑)
希望各位踊跃在留言区留言,把你的“年味儿”分享给所有的朋友。
记忆ananheng 发表于 2018-2-15 18:17
希望大家能给作者一点点鼓励,激发优秀作品的潜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