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理顺:让农民依靠科技富起来
田间地头有他忙碌的身影,课堂培训有他精湛的讲解。凭着满腔热情,在农村科技服务的天地里,默默奉献着一名普通农技人员的青春热血。他就是旬阳县金寨镇科技特派员郭理顺。现年53岁,中共党员,农艺师。2014年3月,县科委选调他担任金寨镇科技特派员。金寨镇有耕地2.7万亩,农民以种养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 近年来一直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调查研究,找准工作切入点,尽快进入角色,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问题。30年如一日,走遍了全镇8村2社区,跨乡镇,跨县授课调研,深入种养大户调查走访,召集农口部门座谈研究,从农民兄弟最盼什么这个简单问题入手,寻找解决农业效益偏低,农民增收缓慢的突破口。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基础上,他向党委政府提出了加大技术培训,建立产业基地,发展生态农业的设想,制订了农业发展培训规划。让群众靠科技致富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他依托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 我县地处陕南偏远山区,过去在粮食供给不足时期,农业技术人员曾是基层领导、乡镇干部最得力的助手。那时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有人形容农技人员“远看像个卖炭(黑)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农技站的。”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吃碰饭、睡挤铺,抗起竹竿晾衣服”,则确实是当时农技人员的真实写照。尽管条件较差,但因编制有保证,基本工资有保证,开展正常的试验、示范、推广与技术指导经费有保证,广大农技人员仍克服困难、无怨无悔地做了大量工作,为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为了让农民依靠科技起来”,不少农技人员为农业“献了青春献一生,误了家庭儿女事”,但深受农民的欢迎和爱戴。 然而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逐渐线断、网破、人散,尤其是乡镇农技站下放后,基层农技人员工资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开展其它业务了。理论上讲,农技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承包,从农民那儿获取承包费用养家。但实际上由于山区农户耕地面积小、投入能力差、生产成本高、自然灾害多,种植粮食经济效益有限,若是无偿服务尚可,若是收取服务费用,除极个别种植大户外,一般农户很难接受。因此,为了更好服务农业生产,不少乡镇农技人员为了技、物配套服务,被迫开起了小卖店,做起了经营种子、化肥、农药、服务部。年轻一点的则干脆外出打工,几年不见人影。很少有人能再安心业务、乐于推广了。基层农技队伍散了摊子,致使近年来农技推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金寨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郭理顺自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在乡镇基层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一干就是三十二年。在长期的基层农村工作中,精心专研,撰写农业科技论文10余篇,被省、市、县科技刊物选登,其中2篇获奖。 发展农业,要靠政策、靠投入,还要靠科技。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离不开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了其自身获得的经济收入,许多人对此却认识不足。他专心专意在山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0余年,深切体会到:发展农业、离不开基层农技人员;重视农业,首先要重视基层农技队伍建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