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的姑娘 发表于 2015-8-13 10:36

巴中城这些正在消失的手艺人,巴中人你还记得到好多?

本帖最后由 失忆的金鱼 于 2015-8-13 10:39 编辑

       杆秤也叫手提秤,作为民间日用衡器已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做秤这门手艺也在逐渐逝去。巴城大东内街的杨本术老师傅是制秤人,他说,"如今手工制作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认杆秤。"

做秤19年没有挪过窝

  在巴城大东内街有一家做杆秤的秤铺,说是秤铺其实就是一个小推车似的简易棚,棚周围挂着琳琅满目的手工杆秤,杨本术老师傅就坐在里面做杆秤。杨本术说,他是巴城目前唯一一家还在做手工杆秤的,至今已19年,始终没有挪过窝。
  “1987年左右,杆秤生意非常红火,我当时是跟着一位玉堂衡器厂的老师傅学,一年后又在计量局统一培训过,当时学习制秤人数最多的时候有20个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杆秤最辉煌的时候。“当时改革开放了,商品交易频率增多,交易就需要秤。”杨师傅说,虽然当时也有磅秤、弹簧秤,但杆秤便于携带,价格又便宜,因此,人们选择最多的还是杆秤。


十几道工序最快2小时做一把

  做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打磨、钉秤花,有十几道工序,“核心技术性”工序就有五六道。
  首先要在秤杆上划上一条水平线,这就是所有秤花的基准线;然后给每杆秤定出最准确的“零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盘星”。杨师傅介绍,做秤的手艺不难,难在要做得准。而这最关键的是定盘星,“定盘星”用三个点表示,它是秤杆上的平衡基准点也是零刻度,找不准就会缺斤少两,失了“公平”。“会买秤的人首先会把砣放到定盘星的位置,如秤的两头端平这杆秤就准确。”
  制秤需要的工具也多,有锯刀、锤子、剪子、钳子等十来种。一步一步做完需要两个半小时,最快也要两个小时。制秤就是做良心



       在杨师傅的秤铺上摆着各种秤,最小的秤为戥子。戥子为金黄色,是专门用来秤中药材。杨师傅说,他做的秤最小的重量能秤1克,最大的能秤400斤。
  杨师傅介绍,杆秤的秤杆是有讲究的,并不是所有的木材都适合做秤杆,制作秤杆的木料必须是材质比较硬的,一般都选用核桃树、枇杷树、杜仲树等树木的木料,选取好后的木料必须要等木料风干一年之后才能使用。倘若木材没有风干,其中残留有水分,被称物体往往偏重,影响称量的标准。“现在一年能制700把至1000把左右的杆秤。”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机械生产的杆秤,杨师傅介绍,手工的杆秤虽然没有那么标准,但是制作工艺绝对经得起考究。做人要有良心,秤要有准星,制秤就是做良心,杨师傅说他只做良心秤,缺斤少两的秤他从来不做。


希望老手艺传承下去


  古时候制秤号称“百工之首”,小小一杆秤,经历了行业的兴衰,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纯手工的传统老行当传承至今,与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工作节奏显得格格不入。
  “工序多、耗时长,现在年轻人都嫌累嫌脏,不愿意学习修秤技术。虽然以后用杆秤的人会越来越少,但祖辈传下来的制秤手艺还是不想丢。杆秤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如果手工制作杆秤的传统工艺失传了,还是有点令人伤感。”杨师傅说。




冬日惜缘 发表于 2015-8-13 11:43

随着时代的发展,杆秆也被人们遗弃在角落了

lululu 发表于 2015-8-27 17:40

我会看一点点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中城这些正在消失的手艺人,巴中人你还记得到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