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提起腊八,现在的人们除了喝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外,一般很难想到别的风俗了。在很多人眼里,不起眼的腊八甚至都很难算是个节日,连“吃饺子还是吃面”的争论都没有它的份儿。 1月5日 星期四这个今天看来十分缺少存在感的传统节日,出身却十分显赫。腊八可是由古代两个极为重要的岁末节日合流演变而来的,它们就是腊祭和蜡祭,确切地说,是“臘”和“蜡”。这两个时间相近、 性质也差不多的节日逐渐合到一起变成了腊日,而腊八就是后来从腊日中独立出来的。1除了煮粥, 腊八里还有什么名堂?“臘”和“腊”、“蠟”和“蜡”基本上就是同一个字的繁简对照版而已。但是在古代,它们却本是区别很大的四个字。“腊”读[xī],本来指干肉,也是个副词,指(负面的)极端。“蠟”读[là],指的是一些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也就是“蜡烛”的那个“蜡”,“蜡梅”的“蜡”取的也是这个字。这两个字和本文内容关系不大,而“臘”[là]和“蜡”[zhà]才是要向大家隆重介绍的主角,它们本来分别是一种祭祀的名称。
蜡梅,不是腊梅哦!简化字方案将“臘”简化成了“腊”,“蠟”简化为“蜡”,把两个高频字合并到两个超低频字上面。这样的处理对日常生活固然便利,但却让本文的表述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此处我们需要事先进行一点说明:本文在本小节以外出现的所有的“腊”,指的其实都是“臘”的简化字。 2“腊”——祭祀祖先神灵的年末祭典“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腊”的祭祀对象是祖先和神灵。《玉烛宝典》引著名的女性极端男权主义者班昭的话说:“腊,一岁之大祀”。腊祭的具体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在举行腊祭的腊月里,庆祝农业丰收的“蜡”祭也在火热进行中。“蜡”主要祭祀对象是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它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带有“报恩”的性质。 蜡祭在民间带有岁末纵酒狂欢的性质。郑玄提到蜡祭时说这一天“民无不醉者如狂矣”,正是当时蜡祭的真实写照。《孔子家语》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记载子贡观看民间蜡祭的情景,回来对孔子汇报说“一国之人皆若狂”,孔子说:“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些话未必真的由孔子所说,但蜡日狂欢、减压的意义无疑是社会上的共识。 蜡祭纵酒狂欢的一面也很像是一场年末派对。 3这么巧?那就在一起吧腊、蜡都是在年末举行、带有狂欢色彩的重要祭祀,既然赶到一起,何不索性一块儿过了? 在民间,两种祭祀从汉代就开始合流。腊祭开始附带了蜡祭的狂欢色彩。 大概正是由于这样的变化,从东汉时期开始,甚至有一些学者都误以为腊和蜡最初只是一种祭祀的不同名称。 魏晋时期以后,这两个节日在民间已经基本不作区分了。腊日的狂欢节越来越热闹,还有了为新年采办年货的性质。 由于祭祖是一种家族活动,腊祭还发展出了家庭团聚的节俗。 4早期腊祭:五德轮转挑日子先秦时期腊祭的日期已经很难具体考证了。直到汉代,腊日的时间才有了明确的历史记载。而那时,腊日的时间要靠“五行属性”来确定。 汉人多在腊月的某个戌日举行腊祭。在东汉时期,这个日期被固定在了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上。《说文解字》释“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正是对当时节日时间的说明。 5从腊日中独立的腊八后来,汉传佛教干脆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十二月八日是“佛成道日”的传说,说释迎牟尼修行的时候曾饿倒在地,一位牧女给他吃了一种用各种粘米和糯米熬成的杂烩饭。吃完这碗饭,释迦牟尼跳到河里洗了洗澡,又坐到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为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初八口熬制“腊八粥”供佛。 此后,腊八日干脆从腊日中独立出来,成为了和腊日并存的独立的佛教节日。” 6看晕了?再来整理下节日关系图吧。宋代以后,曾经极为重要的腊日日渐式微,最终于清朝的乾隆十年被彻底废除;而脱胎于腊日的腊八,却借助一种好喝的粥广为流传,一直存续至今。由此可见,吃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