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骗子的步骤 第一步 猜猜我是谁:一个隐藏归属地的陌生号码来电,对方称是记者的兄弟,让记者猜测其身份,半天猜不出,对方就热情地“诱导”记者猜测 第二步 自称来巴中:怀疑对方是骗子,记者假称其是“朱哥”,对方说是,并称正从外地往巴中赶,到时候会主动上门拜访,之后主动挂断电话 第三部 需要钱救急:几小时后再次来电,张口就称其酒驾出了车祸,被警察抓了,要支付伤者医药费,希望兄弟借钱帮其脱身,赶紧汇款,一定还钱 “老朋友,最近好吗?不记得我是谁了吗?过年时我们还喝过酒呢,就是你在外地的好朋友。”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市民向晚报热线5011111反映,接到过类似的陌生电话,多数市民能在第一时间分辨出该电话可能是陷阱,但也有市民上当受骗。16日晚,刚巧晚报记者接到了这样一个陌生来电,记者与骗子周旋了一晚上,套出其骗人伎俩。 “熟人”电话求助 市民“江湖”救急被骗 从上月底开始,新闻热线陆续接到市民反映,有陌生来电打着亲戚、朋友的幌子骗钱,有3位市民自称被骗。 记者了解到,骗子的伎俩比较雷同:装成朋友或者在外地的亲戚,以临时有急事需要钱为由张口借钱。上月底,巴城市民鲜大爷在电话中被在外地的“侄儿”以有急事为名,骗去2000元;本月初,又有市民反映,在接到陌生来电后,被“朋友”张口“借”走500元,还有一位市民被骗5000元。据受骗市民介绍,接通电话后,骗子会非常亲热的称呼,然后说自己是在外地的亲戚或朋友,如果市民一不小心联想到现实中的这样一位亲朋,骗子会立即说就是自己,一般视电话交流的熟悉程度而言。 被骗的3人中,有1人是骗子在第一通电话里就提出借钱,有2人是在第二天提出借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骗子们提出借钱的理由都是被警察抓了需要钱,1名骗子表示酒驾被警察抓,从而以侄儿的名义骗走“舅舅”2000元;1人称打架进了派出所需要保释金,一市民在有所怀疑的情况下没有按要求寄去2000元,先期寄出的500元很快杳无音讯;还有1人称嫖娼被警察抓住,需要5000元罚金才能放人,在不敢告诉家人的情况下只有向朋友求救,巴城一市民碍于“朋友”面子,在江湖救急的想法下被骗5000元。 先套近乎不谈钱 骗子玩"放长线钓大鱼" 这些骗子到底有何能耐,能够凭着一个电话,就骗走市民的钱财?根据市民提供的多个电话,晚报记者拨过去后均无人接听。16日晚,记者碰巧接到这样一个陌生来电,让我们得以了解骗子的伎俩。 “老朋友,你好啊!”16日晚7时许,记者接到一个隐藏了归属地、号码为18588568922的来电。接通电话,一名男子操着浓重“广味”普通话异常热情地打招呼。记者问他是谁,他回答:“不记得我了?过年的时候我们还喝过酒呢,还没有想起我是谁?想想你在南方有哪些好朋友。”看记者依然没想起,对方半真半假地责怪记者:“亏我们喝酒时你说一定记得哥,这才几个月就忘了,太不够朋友了。”任凭记者问他是谁,该男子就是不透露自己的姓氏,而是非常热情地“诱导”记者,去想在南方的亲戚和朋友。 在确认对方是骗子后,记者装作恍然大悟似的杜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朱哥”,对方一口接过去说自己就是,并说自己在广东做生意,经常到四川,发展得很不错,目前正在往巴中来的路上,提前和老朋友预约一下,到时主动上门拜访。寒暄了几分钟后,对方主动挂断了电话,居然只字未提钱。在电话中,对方显得异常礼貌和热情,记者怀疑对方是不是骗子,当然,按照此前被骗市民的说法,骗子在玩“放长线钓大鱼”,一定还会打电话来。 当晚10点过,“朱哥”时隔几个小时后,给记者打来第二个电话,记者一接通,对方就以急促的语气说:“老弟,我两兄弟之间,哥也不跟你客气了,哥遇上了一点急事,就你近一点能帮到我。”“朱哥”说,他当晚开车从成都往巴中赶,晚饭时应酬喝了酒,在高速上发生车祸,现在警察把他抓了不说,伤者的医疗费还需要他垫支,他的钱包发生车祸时搞丢了,身上的几千元现金不够,“请巴中的老弟一定救救哥,万儿八千都可以,我家里的人明天一早就坐飞机送过来,不出两天就到巴中还你钱。”当记者问他现在哪个警局,表示可以帮忙给警察打电话求求情时,“朱哥”说,他现在也搞不清楚在哪里,反正被警察铐上了,钱不到位脱不了身,让记者赶快汇款。至此,骗子的嘴脸暴露无遗,记者失去了继续周旋的兴趣,问他到底骗了多少人,“朱哥”一听立即挂断了电话。 陌生来电诈骗升级 市民应提高防范 “这应该是一种升级版骗局,其实质属于电信诈骗,在各类侵财案件中有不小的比重。”巴州区公安分局一位警官介绍,这类诈骗案件重在预防,如果骗子一旦得手,其破案难度非常高,“骗子一般用网络电话拨打,其开户银行的账户身份信息也大多使用他人的,可以说市民一旦上当,连骗子是谁都不知道。” 据了解,这类陌生来电的骗局,目前已经升级为骗子掌握到市民的身份信息,进而有目的地拨打电话,还有的骗子冒充市民单位上的领导而要求“救急”。市民必须时刻警惕,特别是对于未见面、身份没有核实清楚的,一定不要涉及钱财;接到熟人或陌生来电时,要核对对方身份,不透露自己的信息;确有亲朋电话中提及借钱时,应该当面进行,实在不能的,要多方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