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刚过,一场秋雨把巴城洗刷一新,城市的朝气与活力更加彰显。从“秦巴山区中心城市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到“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森林公园城市”,我市城市建设一步一台阶阔步向前迈进。
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流,楼在林中立,人在景中游。“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目标发力,已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及今后,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市出台2015版城市总规(以下简称“总规”),绘制出城市发展蓝图,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初具雏形。
筑牢“硬件”底盘
支撑城市永续快速发展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恩阳机场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2600米跑道已具雏形。巴广渝高速公路巴中段,铺油机马达轰鸣,碾压机、运输车等工程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巴人广场,打开手机,WIFI自动连接,巴中城区在全省率先开通公共区域免费wifi(一期),开启了智慧城市建设。
作为城市建设的底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市基础条件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恩阳机场立项并开工,新建铁路1条、高速公路3条,完成国省干线改造660公里,新增国道570公里、省道1240公里;红鱼洞大型水库开工,建成中型水库枢纽3座,新增蓄引水2.7亿立方米、有效灌面9.9万亩,城市日供水能力达14万立方米;实施重点电力项目18个,首座500千伏变电站投入营运,一批110千伏以上变电站竣工;乡镇和部分村通宽带。
B.优化城市立体规划
2016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再次挺进平昌,来自世界各地的22支职业自行车队200余名专业选手齐聚;10月18日,南江光雾山红叶节即将拉开帷幕;10月18日-23日,第七届四川自驾游交易博览会主会场设在恩阳……这是多年来巴中城市立体发展效应的释放。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新区建设、园区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协同推进,把新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加快新区建设,兴文新区城市核心区和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恩阳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南江红塔新区和黄金新城等新区加快建设,新增城市新区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加快园区建设,经开区、南龛文化产业园、平昌星光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推动了全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社区建设,以农村新型社区为载体推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全面启动12个省级试点镇建设,全市城镇化率2014年末已达36.12%。
C.实施产业兴市战略
9月14日,1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我市经开区举行。今年1-7月,新开工工业项目45个,竣工投产工业项目26个,完成工业投资116亿元、增长1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增速居全省第2位。这是我市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的一个缩影。
2015年以来,我市加快培育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四大重点成长型工业。石墨资源勘探实现突破,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工业投资180.4亿元,新增规上工业49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有力推进,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合组织300个、家庭农场102个,建成特色农业基地19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48个。淘宝网巴中馆、秦巴农产品网上交易中心启动营业,新增限上商贸企业89家、规上服务企业70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壮大“软件”实力
促进城市发展更有内涵
A.四大“兴城”成果
丰富城市内涵
我市城市建设,内涵丰富而多彩。
以“文”兴城、丰富城市内涵。2015年,我市被表彰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座城市最高褒奖,也是全市人民不懈的追求。
以“智”兴城、提升城市实力。近年来,我市确定电子政务云中心等平台建设作为“智慧巴中”建设的主要抓手,加快数字民政、智慧政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绿”兴城、再造绿色价值。全面推进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在绿水青山上做文章。目前,巴城绿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5.3%,绿化率达100%。
以“游”兴城、收获幸福感。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146.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69亿元,是2013年全年的1.5倍。“山水呼应、城乡交融、全域覆盖”的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巴中大地形成。
B.百万安居工程
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大力实施“百万安居工程”行动,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7万套,棚户区改造11.18万套(户),完成投资150亿元,建成棚改项目36个,1.65万户棚户区居民入住新居。将农房危改与“巴山新居”建设有机结合,加大农村危房(土坯房)改造力度,累计完成农村危房(土坯房)改造18万户。大力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向农民工提供公共租赁住房1050套。启动建设拆迁安置还房项目139个,建筑面积732万平方米,困难群体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深化环境治理,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开展“五创联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风貌塑造工程,巴城整治主要街道建筑立面272幢,整治改造小街小巷90多条,新建、改造公厕60座,城市形象品位得到提升。大力实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成功创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C.四大精品工程
助力“文化强市”实施
今年来,我深入实施以“巴文化名家精英工程、文化繁荣精品工程、巴人巴风巴俗荟萃工程、文化名片创建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繁荣四大工程,助推文化强市战略实施。
巴文化名家精英工程:一张红纸、一把剪刀,通江剪纸艺术家李亚雪用一把剪刀剪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文化繁荣精品工程:7月14日晚,川剧《挂印知县》在北京长安大剧院隆重上演,一项项精品力作带着巴中独有的文化特色,正逐步走向全国、走入世界。巴人巴风巴俗荟萃工程:从新石器时期到现代,每一个时期的民风民俗都在巴文化留下独特的印记,以保护传承巴文化为核心,通过整理、展示等方式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名片创建工程:今年5月,巴中“中国石刻艺术之乡”正式授牌。立足传统舞蹈、手工技艺等地方特色文化。近年来,我市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今年初巴州区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称号,我市再添“国字号”名片。
去年12月,总规通过省政府批准并实施,明确规划目标:建设带动作用更突出的宜居宜业宜商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区域发展定位: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陕渝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联结地、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近期,巴中依托现状用地布局,完善“一城两翼”组团式空间布局,形成几个重要建设区和局部完善点;远期,巴中将以城市建设外延扩展和内涵提升并重,重点建设兴文新区的清江片区和恩阳新区小观坝、机场、之字河等组团以及巴州城区的许家岭组团、曾口片区;2031年以后,巴中将继续完善恩阳新区和巴州城区,重点建设兴文新区的曾口片区。
科学规划布局
打造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A、城市布局:
构建“一城两区三副五廊”体系
总规指导思想中提出:全面提升巴中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全覆盖,构建“一城两区三副五廊”城镇体系。完善以巴中中心城市为核心、3县城为依托、24个重点镇为骨干的城镇结构体系,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B、交通格局:
构建“四纵四横一航”网络
总规明确提出构建“四纵四横一航”对外交通网络,形成“六纵五横”的普通公路主干网,把巴中打造成川陕渝重要交通枢纽联结地。构建“半小时到达所辖各县,1小时左右到达广元、达州、南充、汉中,2至3小时左右到达成都、重庆、西安”的多方式互补的综合交通网络。
C、产业体系:
彰显特色和竞争力
总规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培育有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五大产业带”和“三大产业基地”;优先建西部“石墨之都”;工业产业布局为“一核一基地十园区”。其中,“一核”指巴中经济开发区。巴中经济开发区是巴中工业发展的引擎。“一基地”指平昌工业基地,是巴中工业发展的次级增长极。
D、文化旅游:
打造旅游特色产品
总规在全市范围内对秦巴生态文化旅游进行了综合布局,让巴中旅游融入秦巴山片区川陕红色旅游圈、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四川省旅游东环线、川东北(南-广-达-巴)旅游产业发展带,将巴中建设成全国旅游产业发展带上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总规还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加快建设川陕渝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着重打造红色旅游、山地运动等六类旅游特色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6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65万;全面完成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任务,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改造农村危旧房24.5万户;全市农村聚居度力争达到50%。
------------------------
本信息来源于巴中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