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地属川东盆地北缘的巴中市,在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公路建设非常落后。当地的人民以“背”为主要运输方式。人们称这种以背篼运输靠出卖劳力,帮人背运货物挣钱的群体为“背老二”或“背二哥”,他们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自编自唱的山歌“巴山背二歌”也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背二哥的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70年代以前是背运长途爬山淌河,之后以短距离背运为主。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部份乡村的人在家里农活做好了,有空,自己就到城里当“背二哥”,专门从事以背篼帮居民、商家或单位背物品;该忙农活了,就离开城镇。这种既能挣钱又不误农活的做法成为当地特色的打工方式之一。 (背二哥们大多朴实、厚道,与他们交流时,微笑常常挂在脸上。2010年5月5日)
经常能见到巴城街头那些身着旧蓝衣裤、脚蹬军胶鞋、背着背篼的“背二哥”守候在各个车站、码头
(清晨六点,在浓雾中走向希冀。2006年3月17日) (迎着朝阳从早忙到晚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13年1月1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街头挥汗如雨地为商品装卸货物、为居民背货扛物。
(清晨,农贸市场可以定时为一些餐厅背送货物。2009年10月24日) 生活对于这支“背二哥”来说,就是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一般早出晚归、背运无定时、有活就干。每天工作时间在14小时以上。背一背篼东西的基本价是3至5元。路程长、楼层高、物品大、重或多时,顾主会视情况加价,多的能给20元,但一般不会超过5元。现在“背二哥”的收人一天平均能有50元,但有时只有8、9元。当遇雨天或没多少生意时,他们也会三五一群聚在一起“吹壳子”、“摆龙门阵”、“斗地主”。 背二哥的生活非常简单,十元一个菜一大碗饭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更多的时候是5角钱一个馒头,或花一元钱一个饼就是他们的午餐。部分“背二哥”在城里找房子住下。这些房子一般位于城边比较偏僻和狭小的地方,是专门出租给“背二哥”住的。一间房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睡一个铺。住房条件很差,较脏较乱,这样的住处,一天只需5元钱。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背二哥”露宿街头,为的是节约那几元钱,也为揽生意方便,也有一些背二哥专门为一些商家看守门市部,一个月也可多挣两百多元。深夜,几十个“背二哥”聚集在一起,将背篼倒放在街道上,头和上半身钻在背篼里睡觉,就这样过了一天。
(东西太多。虽不认识,也会相互照应共同搭上一把手。2011年2月13日)
(车站里,人来人往,背着东西等待顾主同行。2011年2月18日)
(上下楼梯是“背二哥”谈论价钱的资本,往往会多挣上2元钱。2010年5月3日)
(妻子带上小孩进城办事,父亲抱着孩子爱个不停。2007年7月25日)
(托上百斤的货物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2010年1月2日)
这些朴实勤劳的巴山“背二哥”用肩头背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背出了商业的繁华,也背出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他们以自己的生计流着汗,形成了某些特有的表达生活情感的方式和内容,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欣赏。也形成了当地特色的民俗民风文化。 近十多年来,笔者经常背着相机从早上5:00到晚上凌晨2:00完成了这组照片,对记录这些背二哥的生活却从没间断过,朴实的“背二哥”们对于你的拍摄,只要善意作好解释,基本都愿意配合完成拍摄工作。 通过这些年与“背二哥”零距离的接触,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朴实、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深深的感动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在生活、工作中艰辛和充满坎坷的道路上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继续向前,捕捉人生精彩。
|